1.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良好评价时,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这种泛化倾向被称为( )。
宽大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名片效应
2.凯尔曼于 1961 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
学习理论
功能理论
三阶段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3.凯利提出了( ),用以推断行为的原因。
成就归因模型
归因偏差理论
对应推论理论
三度归因理论
4.在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中,( )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
社会判断理论
功能理论
三阶段理论
学习理论
5.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任务难度
机遇
能力
努力
6.仅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 )。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曝光效应
名片效应
7.谢里夫和霍夫兰德于 1960 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社会判断理论
功能理论
三阶段理论
学习理论
8.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是( )。
宽大效应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9.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双向性
选择性
整体性
易出偏差性
10.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参加戒酒协会来改变嗜酒成瘾的态度属于( )。
劝说宣传法
团体影响法
角色扮演法
活动参与法
11. 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 )而得以实现的。
认识学习
联想学习
强化学习
观察学习
12.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 )。
改变认知
改变行为
增加新认知
冥思苦想
13.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三种成分。
理性
认知
情感
行为
14.印象的作用包括( )。
影响对他人信息的选择与注意
影响对信息的解释
影响知识的学习
影响对他人的期望与行为方式
15.归因偏差主要包括( )。
基本归因错误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思维偏差
16.态度是一种心理概念,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其先于行为,并指导人们对行动的选择和决策。
对
错
17.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对
错
1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 1961 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强化三个阶段。
对
错
19.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动态过程。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对
错
20.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
错